皮革一直是設計界中的寵兒,帶有皮革的產品通常會打上高端、奢華的標籤進入市場,同時也受到追求品質的人們的喜愛。
天然皮革具有如下特點:質密多孔,吸濕排汗,韌性好,耐磨耐寒,耐穿耐用,方便清理,看上去很高檔。缺點也很多,如其物理性能比較差,厚重不均勻,不耐鹼,而且價格昂貴,且資源有限,使用率低,製作工藝也不環保,工藝處理過程會含鉻和甲醛等有害物質。 但隨著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不斷強占動物的生存空間。基於天然資源匱乏和動物保護的需要,採用合成材料替代天然真皮,實現模仿真皮色彩、材質質感、表面質感的方向,已經是一種必然。
因此, 品質更好,成品與真皮更為接近的『超纖皮革』便應運而生。超纖皮革首先要實現與天然皮革中,束狀膠原纖維的結構和性能相似的超細纖維(骨架材質);其次,要採用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非織造布工藝(針刺法或水刺法);最後再填充性能優異,且具有微孔結構、高韌性的PU樹脂加工處理而成。
現在市場採用的仿真皮革製作材料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超細纖維和人造皮革。
首先是超細纖維 (超纖)。纖維超細化研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最先利用合成纖維,成功地使複合纖維產業化的公司,是美國杜邦。1962~1965年間,日本東麗、鍾紡、帝人、可樂麗等公司利用各自的方法成功地製造出各具特色的超細纖維,例如多芯型、木紋型、放射型、中空放射型等各種複合纖維被開發出來。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期,東麗公司通過分析天然纖維,從中受到啟發研製出非常均勻的纖維技術。80年代後,超細纖維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形成了人工麂皮熱潮。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後,國際上諸多公司紛紛推出聚酯、聚醯胺、聚丙烯腈以及聚丙烯等細長絲纖維。同時也出現了「細旦纖維」、「微細纖維」、「超細纖維」等名詞,後來,日本化纖行業普遍將單絲線密度低於0.3dtex的纖維稱為超細纖維,也被行業內很多公司接受採納。
超細纖維因為它比傳統的纖維細,所以比一般纖維更具有蓬鬆、柔軟的觸感。且能克服天然纖維易皺、人造纖維不透氣的缺點。此外,它還具有保暖、不發霉、無蟲蛀、質輕、防水甚至吸水等許多無可替代的優異特性。
另一部分,是人造皮革部分,人造皮革的發展過程經歷了5次重大的技術變革。
第一代皮革技術是機織布塗覆聚氯乙烯樹脂,通稱人造革;第二代皮革技術是經編針織布塗覆聚氨酯;第三代皮革技術是普通短纖維非織造布塗覆聚氨酯,統稱為合成革。
第四代是採用不定島短纖非織造基布含浸聚氨酯,統稱為超纖皮。
定島超纖皮革,屬於第五代人工皮革,它的生產技術複雜,成本高,加工難度大,跨越了4個產業領域及相關專門技術:即海島短纖的生產技術、非織造基布生產技術、皮革製造技術及超纖皮染整後加工技術。
上述每一生產環節都要依據海島短纖維的特性來採取相應的措施和技術手段。只有這樣,所生產的超纖皮才能達到仿天然皮革的效果。
コメント